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片
导演:阿伦·雷乃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影片主角是一个78岁的英国著名作家,他身患重病却仍然酗酒成性,口不择言。夜晚不时陷于噩梦的缠绕中,令他想入非非,一边琢磨着他最后一部作品的情节构思,一边回忆着他的往事。于是,噩梦、他的想象加上往事的回忆相互混淆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他作品的故事框架。 影片将文学创作的过程跟幻想、愤怒等融为一体,制造了一个精致的弗洛伊德哑谜。这是雷奈的第一部用英语拍摄的影片。剧本比较拗口罗嗦,有较重的文学味,影片被认为是雷奈的杰作,博加德的演出尤为精湛,但一般观众可能会觉得单调乏味。 Clive Langham (Sir John Gielgud) spends one tormenting night in his bed suffering from health problems and thinking up a story based on his relatives. He is a bitter man and he shows, through flashbacks, how spiteful, conniving and treacherous his family is. But is this how they really are or is it his own vindictive slant on things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片
主演:热拉尔·德帕迪约 妮可·加西亚 罗歇·皮埃尔 内莉·博尔若 皮埃尔·阿
导演:阿伦·雷乃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巴黎的医生亨利•拉博西用理性科学,并且借助小白鼠实验来表述人的一系列精神活动。故事主角让•勒•加尔出生在巴黎,在小岛上和爷爷一起长大,在同学的帮助下当上了新闻部部长,顺利结婚生子。而后却与女演员让妮娜坠入爱河。让妮娜在巴黎贫穷地区的工人家庭中长大,却立志想成为演员,被父母横加阻拦后她离家出走,岂料当上话剧演员后顺利走红,从而结识了让•勒•加尔并与之相爱。哈格努(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饰)出生于一个农场主家庭,因不满父亲管教离家谋了纺织厂技术总监的职业,并与未婚妻阿莱特结婚生子。后单位新晋职员维斯塔特却将哈努克的职位夺取了。三人的命运最终将会如何呢?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片
主演:让-保罗·贝尔蒙多 弗朗索瓦·佩里埃 安妮·杜普蕾 迈克尔·朗斯代尔
导演:阿伦·雷乃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一部有关阴谋政变的豪华传记片,取材自1930年代法国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风流潇洒的主人公是一位法国籍俄国犹太人,他曾以诈骗罪被捕入狱,出来后改名换姓四处行骗,从事非法的投机活动,最终控制了全巴黎的新闻出版界、跑马场、政界以及豪华的社交场所。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赌徒。最终丑闻败露,与之一起倒台的还有许多受牵连的政府官员。他在追捕中不得不自杀。而这一事件同时也暴露了法国政界的内幕和丑闻,加剧了内部派系的斗争,使得法国政府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差点就垮台了。 影片通过这样一个在上流社会靠行骗耍手段而飞黄腾达的骗子故事,来检视在那段经济不景气、人心彷徨的年代中人性的趋向和人的精神状况。中间还插入了苏联流亡人士托洛茨基来法国寻求庇护的内容,跟史塔维斯基组成鲜明的对比。编导目的在于暗喻法国政治取向的两种极端方向。桑德海姆的音乐恰到好处地配合了画面。
备注:已完结
类型:纪录片
主演:克洛德·多芬
导演:阿伦·雷乃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 《梵高》(Van Gogh,阿兰·雷乃,1948年|17分钟|35毫米|黑白|有声)以荷兰著名画家梵高(1853—1890)的绘画作品作为影像素材讲述了梵高的生平并评述了他的绘画艺术。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一望无际的麦田,古朴清幽的农舍,梵高及其朋友和邻居们的形象依次出现在银幕上。这些形象不是摄自现实的生活场景,而是取自画家的绘画作品,零碎的形象在摄影机的关照之下复活起来。本片导演阿兰·雷乃(Alain Resnais)1922年生于法国瓦纳市,1943年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剪辑。在1959年因执导故事片《广岛之恋》而一鸣惊人之前,他的电影创作活动主要是在纪录片方面,并成为二战后法国纪录电影学派“三十人集团”的核心人物。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雷乃拍过一系列美术纪录片,本片即是其中的一部。本片的表现手法,正如雷乃在本片的片头字幕上所说,就是“仅仅通过绘画作品展示这位伟大现代画家的生命传奇与精神历险”,探索“绘画作品中的形象和事物能否在电影叙事中取代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和事物,以及观众能否接受这些形象并顺利进入画家的内心世界”。
备注:已完结
类型:纪录片
主演:让·内格罗尼 弗朗索瓦·密特朗 教宗庇护十二世 Sugar Ray R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 《雕像也会死亡》(Les statues meurent aussi,阿兰·雷乃、克里斯·马尔凯,1953年出品,27分钟)尖锐地批评了西方殖民主义对非洲传统艺术的戕害以及自称热爱非洲艺术的上等阶层的贪婪与伪善。本片的主角是来自黑非洲的人物雕像、面具和其他非洲艺术品,但是它们的演出场所并非黑人的故乡,而是白人的欧洲,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品拍卖会是它们频频出没和滞留的中转地。这些本来被非洲部族用来抵抗死亡的面具和雕像,如今却呆在博物馆的橱窗里静静地死去。此时,画外音告诉我们:“当人死去的时候,他便进入了历史;当这些雕像死去的时候,它们进入了艺术;这种关于死亡的学问,我们最后称之为文化。”由于本片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自拍竣之日起即遭到法国政府禁映,直到1963年才解禁。本片由长于剪辑的阿兰·雷乃操刀剪辑,由强于写作的克里斯·马尔凯撰写解说,充分发挥了两人各自的强项,可谓强强合作的结晶。 This collaborative film, banned for more than a decade by French censors as an attack on French colonialism (and now available only in shortened form), is a deeply felt study of African art and the decline it underwent as a result of its contact with Western civilization. Marker's characteristically witty and thoughtful commentary is combined with images of a stark formal beauty in this passionate outcry against the fate of an art that was once integral to communal life but became debased as it fell victim to the demands of another culture.
备注:已完结
类型:喜剧片
主演:皮埃尔·阿迪提 萨宾·阿泽玛 让-皮埃尔·巴克里 安德烈·杜索里埃 阿
导演:阿伦·雷乃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故事发生在1997年的巴黎,卡蜜尔(阿涅丝·夏薇依 Agnès Jaoui 饰)是一名风风火火的热情女子,她不仅当着兼职导游、正在撰写毕业论文,与此同时,她还揽下了帮助姐姐奥戴尔(萨宾·阿泽玛 Sabine Azéma 饰)寻找新房子的责任。一次偶然中,卡蜜尔撞见了默默流泪的男子马克(朗贝尔·维尔森 Lambert Wilson 饰),马克的眼泪让卡蜜尔怦然心动,巧合的是,马克正好是一名房产销售员。 漂亮的卡蜜尔身边不乏追求者,西蒙(安德烈·杜索里埃 André Dussollier 饰)就是其中的一员,然而,尽管他创造了很多和卡蜜尔接触的机会,但卡蜜尔对于他的殷勤似乎视而不见。一幢豪华公寓将这一干人等联系到了一起,摩擦出了灿烂的火花。
备注:已完结
类型:纪录片
主演:Anne Bellec 凯伦.布朗盖农 贝尔纳·弗雷松 莫里斯·加瑞尔
导演:尤里斯·伊文思 威廉姆·克莱因 克洛德·勒卢什 克里斯·马克 阿伦·雷乃 阿涅斯·瓦尔达 让-吕克·戈达尔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 严格的说,这也许算不上是一部集锦影片,而是法国知识分子导演和电影工作者在越战时代的一次“良心大行动”,而且这也是不多的几部集锦纪录片之中的经典之作。 在影片开始,解说词就已经点明影片的主旨:越战是一场富人和穷人的战争,是富裕的美国和贫穷的越南之间的战争。在接下来“欲哭的约翰逊”、“倒叙(闪回)”“镜头眼”、“我们为何而战”、“安与尤艾”、“目眩”等等段落里,我们随着编导进入越南和美国的现状、探讨越战的历史、旁观知识分子的讨论、参与世界各地人们的讨论,深入地、多侧面地接近越战。这里面既有导演的主观阐述,也有从新闻影片上剪接过来的“客观”纪实,甚至还有极端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大概是在戈达尔的段落里,我们不断看到一个摄影师/导演坐在摄影机后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同一场面,而解说词却在说着:我们没法到越南去,只能在这里制作这部影片。 在大量事实和观点,甚至是包括美国、越南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对越战问题争论的罗列之后,影片最后的一段解说给所有人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整部影片得到了最恰当的总结和升华:“战争就在我们周围,越南是为了我们而战”! ———————————————— 《远离越南》(Loin du Viêtnam,尤里斯·伊文思等,1967年|120分钟|35毫米|黑白与彩色|有声)是由多位导演拍摄的反映越南战争的集锦片。除了尤里斯·伊文思,其他导演为阿兰·雷乃、让—吕克·戈达尔、阿涅斯·瓦尔达、克劳德·勒鲁什和美国摄影家威廉·克莱恩。影片首先对比了战争双方的军事力量,美方拥有无比先进的航空母舰,越方则以原始方式挖掘简陋的防空洞;随着一阵狂轰滥炸,银幕变得昏天黑地;一出独幕剧表现了巴黎呼吁和平的示威与纽约支持战争的游行;在越南,一出名为《约翰逊在哭泣》的话剧讽刺了好战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在巴黎,戈达尔一边将眼睛伏在取景器上取景,一边解释为什么美国一定要建立一个属于美国的越南,并在这个片段中插入了自己刚刚拍竣的影片《中国姑娘》的部分场景;一位美国战地女记者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在前线时希望成为另一个阵营的人;一位生活在巴黎的年轻的越南姑娘回忆起了在五角大楼前自焚的诺曼·莫里,他的远在大西洋另一边的妻子出现在镜头前。本片的诞生过程大致如下:克里斯·马凯在听了从越南归来的伊文思的讲述后,倡议法国新浪潮的几位著名电影导演以及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和美国摄影家威廉·克莱恩(1928年生)共同拍摄一部关于越南战争的集锦片,每人负责拍摄其中的1到2个片段(总共拍摄了11个片段)。这些导演的艺术风格不同,拍摄的片段多姿多彩,最极端的莫过于戈达尔拍摄的名为“镜头眼”的片段,依照形式与内容相互分离的原则,这个片段中的声音和画面毫无关联,他还亲自跳到镜头前讲述自己为什么不能去越南而只能在巴黎拍摄。本片是电影史上著名的反战影片之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