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恐怖片
主演:李凡秀 南奎丽 金汎 尹晶喜 孙云恩 刘信爱 咸恩静 孙浩俊
导演:尹鸿承
语言:
年代:未知
简介:五月,对于准备高考的学生来说所剩时间不多了,期中考试刚刚结束,新一轮的排名出来。姐妹淘姜伊娜(南圭利饰)和明孝(孙云恩饰)分列第五和第四名,成绩优秀。同班男生姜贤喜欢伊娜,知道她喜欢听歌,送给她一个mp3,更约她们周五晚去参加party。周六开始就要开始尖子生特训,这是最后的欢乐。那是愉快的一个晚上。5月24日,周六,尖子生特训班开始。惠闵却不见了,突然所有的电视机都转播出惠闵被困在密闭鱼缸里的画面,一把声音通过广播传出来,让大家重考一次期中考,并且答对所有考题,考试才能结束,如果不能及时解答,学生将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学校的通讯已经被全部切断,妄图外出学校求救的老师也都死去。班主任黄昌旭(李范秀饰)让学生们不要慌,大家一边答题一边试图寻找失踪的学生,然而不是由于解答超时就是没有解答出来,学生接二连三地死去。伊娜推断出死亡顺序是按照期中考试排名得出的,下一个要死的人就是明孝。伊娜安慰早已慌乱的明孝,一边努力寻找答案,姜贤一路守护着伊娜。死去的人越来越多,题目依旧叫人匪夷所思,伊娜通过一个谜语推断出这起凶杀案跟2年前死去的好友智媛(尹晶喜饰)有关。
备注:已完结
类型:爱情片
主演:金来沅 孔晓振 姜其永 郑雄仁 张素妍 周敏京 吴东旻 裴贤圣 李在恩
导演:金涵洁
语言:
年代:未知
简介:对分手的女朋友恋恋不舍的“在勋”(金来沅)。像平时一样以宿醉开始的清晨,发现自己和不认识的电话号码的某个人有通宵2小时的通话记录他得知电话那头正是!和自己互通姓名还不到24小时的职场同事“善英”。和男朋友处在有心结的分手中的“善英”(孔晓振)。到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那个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都说出口的和男朋友分手的现场偏偏!被同一个职场的“在勋”看到了。见面才一天时间,比起工作上的事情,反而对彼此的恋爱史更为了解的两人。但微妙的紧张感和尴尬都是暂时的即使是“不像话”“无语”的碰撞也还是牵挂为什么呢?
备注:已完结
类型:港剧
主演:叶开 周国平 郭初阳 钱理群 李玉龙 蔡朝阳 童蓓蓓 何易 邓康延 陈
导演:邓康延
语言:国语
年代:未知
简介: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电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首播(1-5集),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众影视公司、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凤凰卫视首播之后,本片随后将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等电视频道。 具体播出安排: 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 9月9日(周一)晚20:00 《重回人的语文》 9月10日(周二)晚20:00 《天梯》 9月11日(周三)晚20:00 《守望乡村》 9月12日(周四)晚20:00 《大学 大学》 9月13日(周五)晚20:00 《公民》 第二天下午16:30重播 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 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然而,今天的语文课,质量已经岌岌可危—— 在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奋笔疾书,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在民间,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人的语文。 第二集:《寻找马小平老师》 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 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有评论说,“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耐人寻味”; 马小平是谁?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东莞和深圳,学生、同事、朋友、女儿……众人动情的讲述中,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我们最终发现,他,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 马小平走了,“活着的马小平们”正在走来,他们将带着我们的孩子找回人的尊严,找回教育的尊严…… 第三集:《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华德福,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它是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它“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开学的季节,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期一周的“试读”和“陪读”,孩子们将体验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童年;而郭初阳,这个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者,将为我们解读华德福教育的种种细节,并探寻它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可能性。 孩子们是否会选择华德福?家长的选择又会是什么?无论结局如何,“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的命题,已经无可回避。 第四集:《天梯》 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今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的大门外,他们逐年流失,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他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空有一张大学文凭,却既无力“拼爹”,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 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 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 第五集:《守望乡村》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改变乡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恢复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民间力量具体而微、坚韧不拔的长期介入—— 在晏阳初的故乡,立人乡村图书馆在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扎下根来;在陶行知的故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向农家子弟敞开怀抱……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着陶行知、晏阳初们的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眼下,他们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一个孩子,一所学校,一个乡村;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欲温暖世界,必先擦亮一根火柴。 守望乡村,让穷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六集:《大学 大学》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 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 刘道玉、钱理群、陈丹青、张鸣、周孝政、熊丙奇……大学里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消失殆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第七集:《在路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最早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学分制、双学位、贷学金……一系列闪动着人文、人性光辉的改革举措,让刘道玉赢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誉; 时隔20年,在举步维艰的泥潭中,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发了—— 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了——当理想遭遇现实,朱清时,这个理想主义的校长能否将他领军的“去行政化”改革进行到底?被打上“试验”标签的莘莘学子们,如何开始他们全然不同的大学生活? 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一所潜水七年的“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近日浮出水面,许嘉璐评价说:“UIC已经跃升为清华、北大级的大学”;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学、浸会大学的文凭……“洋大学”的冲击波,能否对内地高校产生“鲇鱼效应,”倒逼国内的高校体制改革? 第八集:《课堂风暴》 没有讲台,老师“靠边站”,学生三五成群簇拥在黑板前,边写边讨论,教室门洞开,参观者络绎不绝——偏居鲁西南乡村的杜郎口中学,一度因教学质量太差险些关门,如今却以独特的“学生自主课堂”闻名教育界。 专家评论说:“杜郎口模式”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质疑的声音说:杜郎口并未摆脱“应试”的窠臼。 在民间,“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宣称要“点燃思想的课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 体制并非铁板一块,或许,此起彼伏的课堂风暴,将为中国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第九集:《在家上学》 面对教育的现实困境,有人迎战,有人妥协,有人则选择逃离。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无需去学校,客厅是他们的教室,父母是他们的老师,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和课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参加国家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现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着另一批孩子,私塾的开创者,多半是“在家上学”的成功者,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 支持者说:在家上学有利于个性培养;反对者说:孩子需要朋友,独自在家无法实现“社会化”;有关部门说:在家上学违反教育法;教育专家说:社会应让在家上学合法化…… 无论如何,在民间,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长。它们的未来,或许远比我们所能理解的更丰富,更深远…… 第十集:《公民》 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有识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在西方主流社会,公民课程已经运行了几百年;在中国,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长李庆明突然被“下课”,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让他备受争议;在南京,律师崔武走进校园,以一只苹果为道具,向小学生们诠释“公民”的内涵;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利用互联网,一次一次向公众演绎着“公民责任”的空间…… 公民教育,何时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国的中小学校?
备注:已完结
类型:国产剧
语言:其它
年代:未知
简介:《东寺街西寺巷》是昆明电视台拍摄的第一部大型方言室内系列电视连续剧,该剧提出的宗旨是:贴近生活,反映热点,一部老百姓自己的电视剧。 该剧在云南的电视历史上创造了四个第一: 一:第一部运用云南各地方言进行对白的电视剧 二:第一部大型电视系列室内剧,共52集 三:第一部全部用本地演员,本地作家创作,本地导演和设备进行拍摄的电视剧 四:第一部同时开通网站,运用网站和观众进行面对面沟通的电视剧 《东寺街 西寺巷》定位为“轻喜剧、室内剧、低成本、栏目化”。该剧在创作上以清新,明快的方言轻喜剧的表现手法,讲述昆明城市老宅院发生的种种趣闻轶事;用栏目化的每周固定播出的方式,为春城观众开辟一个崭新的收视空间。 本土化是该剧的最大特点。这部由昆明电视台依靠自己的力量,设备拍摄的第一部室内剧,力求表现出浓浓的“滇”味和“昆”味,力求做到用昆明方言演绎昆明故事,以昆明物景诉说昆明历史,让昆明老“仲”(土气)制造昆明“洋相”。由此将昆明方言和云南方言正式搬上屏幕。其次,形形色色的都市生活也是该剧剧本本土化的内容。《东》剧围绕昆明一家三口,在加上一个居委会主任展开,通过小四合院内发生的各种故事,引发出各种笑料,也引发观众在一笑之后对生活有新的认识。
备注:已完结
类型:国产剧
导演:蔡毅
语言:云南方言
年代:未知
简介:《东寺街西寺巷》(新传)为03版《东寺街西寺巷》姐妹篇,昆明电视台2007年度巨献,原班人马倾力打造。 段老爹和管大妈回到建水老家安享清福后,小伟和水仙的父母从中国驻非洲大使馆载誉归来。父母给已经 是大龄青年的小伟和水仙张罗各自终身大事,可是花开花落,云起云飞,总难见到好事成双,客栈的生意 的生意很是兴隆,不断有个种人物来来往往,每一个客人都带来一个充满笑声的故事。故事以鲜活的现实生活为 背景,以轻喜剧方式展现了昆明乃至云南草根层面的社会生活与本土文化的精彩厚重。每集既独立成篇, 又彼此衔接,有着新昆明建设的宏伟壮阔这一现实背景,更有新昆明当下生活的淳厚滋味。全剧以合理性、 故事性和轻喜剧风格构成了一道昆明现实生活及发展的市井画卷,幽默、和谐、时尚、既开卷有益,而又绝对 令人暴笑。